在前线的作战时间不超过200个小时,这就极大的降低了轰炸机的使用效率。
在前线建立飞机大修厂是肯定有必要的,可这并不只是军队的事情,还牵涉到了飞机制造厂。当时,陆航与海航都在与飞机厂协商在前线建立大修厂,或者是维修基地的事情。各飞机厂也相当合,因为飞机大修本就是主要的服务项目,而且在陆军与海军压低了采购价格之后。通过维修赚取的利成为了飞机厂的主要收之一,既然陆军与海军有要求,那么飞机厂也就自然不会放过赚钱的机会了。
实际上,到战争结束的时候,哈飞,成飞等几家飞机厂不但在中洲地区建立了飞机维修基地,而且还建立了几条最主要的零备件的生产线。也就是说,可以为作战飞机生产大分备用零件,从而减少了后勤保障方面的压力,提了作战飞机地利用率。当时,还有很多工厂都建到了前线去,比如青岛兵工厂在圣地亚哥就先后建造了三条弹葯生产线,其中两条生产线用于生产燃烧弹,一条用于生产普通炸弹。而这三条生产线所需要的工业原料都不是从帝国本土送来的,而是通过大西洋航线,从波斯帝国运来了汽油,从英国运来了炸葯,从西运来了钢铁。而这三条生产线上生产的炸弹,占到了投掷到国本土弹葯的三分之一。如果照以往的方式来运送弹葯的话,那么就至少要多动用1500艘次的万吨往返于太平洋东西两岸之间,如果由一支50艘商船的运输船队来完成运送任务的话,那就需要上15年的时间。很明显,这对后勤保障带来的意义有多么的重大。
可以说,为了尽快击败国,帝国军队的后勤保障人员恨不得在前线建立所有的军事工厂,以避免长途海运带来的大麻烦。当然,这是肯定不可能的,当时也就只能针对最重要的后勤保障资在前线建立工厂,以减少后勤保障上的压力。
归结底,航空兵作战不利的因素是很多的,可有一却不是件,以及制度上的问题,而是战略上的问题,那就是,航空兵的战场太狭窄了。
任何队要在战场上行动,都需要有一定的活动空间。而航空兵是对活动空间要求最大的兵之一。当战场上的兵力密度达到一定程度之后,继续提兵力密度就没有明显的作用了。从后来总结的航空兵战术来看,在古已哈群岛国东南地区,帝国航空兵最多只需要投2000架作战飞机就足以使航空兵的作战效率发挥到极限,如果再继续增兵的话,不但不会起到明显的效果,反而会产生一些负作用,比如增加了指挥上的麻烦,降低了作战效率等等。
也就是说,当时帝国航空兵投的2万多架作战飞机不是太少了,而是太多了。换一个角度看的话,就应该通过扩大战场,来扩大航空兵的活动范围,从而投更多的兵力。其实,这也正是拖垮国航空兵的最有效的手段之一。国航空兵的规模本来就小得多,只要延长战线,扩大战场,那么军航空兵的兵力就将捉襟见肘,从而难以确保在每一个战场上都投足够的力量,最终输掉整场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