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首页

搜索 繁体

第二章扩大战线(2/3)

大修一次。而飞行员120个小时就可以休息一次,结果导致很多作战飞机都被闲置在了后方,在仍然可以继续作战的情况下,没有投战斗。

本章尚未读完,请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游隼”的大修间隔时间是500个小时,后来延长到了1000个小时。而“鹏”式轰炸机地大修间隔时间只有250个小时,大概执行20次任务之后就需要大修一次。以往。大修工作都是在工厂里行地,或者是在拥有维修设备的航空兵基地里行。而整个洲地区,就只有拥有为“游隼”式战斗机提供大修服务的设备,而“鹏”式轰炸机地大修工作是在瓦胡岛行的。也就是说,到了大修的时候,轰炸机得飞回瓦胡岛,上数天的时间行大修,然后再飞回来。别说大修本就需要很多时间,以及要烧掉几十吨燃料,光是往返飞行就需要两天的时间。而且浪费近三十个飞行小时,真正

除了机场本的容纳能力之外,维持航空兵作战的另外一个关键条件,即机场所在岛屿的港的吞吐能力也是一个问题。圣地亚哥港的吞吐能力达到了每天10万吨,这几乎是其极限了,如果不扩大港区,新建码,并且增加更多的基础设施的话,就不可能继续提的吞吐能力,而这些都是大工程。从港到机场的运输能力也是一个问题。当时能够并行两辆卡车地公路线,一天也就最多运送2到3万吨的资而已,而且前提条件是必须要有足够多的卡车与司机,不然的话,就无法保证将公路的运输能力发挥到极限。最理想的地面运输方式是铁路,可是修建铁路不但费时,而且耗费大,当时也不会有人愿意在前线修建铁路。这些后勤保障方面的难题都很难解决。在设法增后勤保障能力的同时,还得设法分散后勤保障地负担。

除了航空兵制之外,战区内的客观条件也是限制航空兵作战的一个大问题。

作战飞机利用率的办法只有一个,那就是取消飞行员对应作战飞机的编制方式,由两组,或者是三组飞行员共用一架作战飞机。实际上,这成为了战后航空兵的基本制之一,而当时只有战略轰炸机队采用了这一制,而且还很不彻底。同时,这一制也需要培训大量的飞行员,在战争初期,帝国是没有足够多地飞行员的,而且飞行员也没有休的制度。现在,帝国已经拥有足够多的飞行员了,在前线无法署更多的作战飞机的情况下,增加飞行员数量,提战机的利用率,是提航空作战能力的主要办法。

当时,前线机场的容纳能力都是相当有限的,就算古又增添了几座机场,可也最多只能容纳2000余架作战飞机,前提还是不署战略轰炸机,全署战术航空兵。而群岛的容纳能力也是有限的,即使陆战队照计划在大岛,以及大阿科岛建好了数座野战机场,也最多就能容纳1000架战术飞机,加上其他岛屿上的机场,整个群岛最多容纳2000架作战飞机。而解决问题的办法就是修建更多的机场,当然,这需要时间,还需要更多的工程兵,工程设备,以及工程资,这对后勤保障是一个极为严峻的考验,更不可能立即就建好更多的机场。

后勤保障还有另外一个方面的严峻问题,那就是战机的维护工作。任何一作战飞机都不可能不一直在前线作战,除了那些在战斗中被击落的飞机之外,其他的所有战机在使用达到一定时间之后,都需要行维护。照不同的要求,维护又分成了好几个等级,比如战场维护就是在执行任务期间行的,主要就是由地勤人员检查飞机的状态,以确保飞机能够飞起来。前线维护则是指战机在勤达到一定次数之后。要对其主承力结构行检查。以确保战机能够继续作战。而最关键的还是大修。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更新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