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此之前,东战场上的战斗可以说是最为激励的,而且第三军与第五军,还有第二十二军的合攻可以说是无不摧的。当然,这对于于防线前面的数万奥斯曼帝国的军人来说,这只能是他们最为悲惨的一次战斗。
在巅峰时期,苏尔城的奥斯曼军队有近三十万,不过在数年的消耗战中,虽然奥斯曼帝国在不断的向苏尔城增兵,不过署在这里的军队数量一直在下降。在这次战役爆发的时候,署在苏尔城的奥斯曼军队就二十万的样。结果,十八万守军在南下救援大士革的时候被明军消灭在了幼发拉底河河畔。而留在苏尔城的两万多军人,几乎都是老弱病残,几乎没有像样的战斗力。而且,当时苏尔城的百姓在听闻明军已经杀了过来的时候,就开始准备里应外合,合明军攻占苏尔城。
本章尚未读完,请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显然,如果当时第二军与第九军采用一些比较有效的手段攻城的话,就算没有炮兵的支持,他们也能够轻易的攻占苏尔城,甚至不需要为此付多大的代价。不过,陈豫却忽视了这一。其实,这就是陈豫的一个缺,即他在指挥作战的时候,虽然有的时候能够发挥很好的创意来,但是在绝大分时候,陈豫的思想是属于老一代将领的,那就是严格照战役计划行动,只要条件许可,他绝不会轻易的改变作战安排。
为,苏尔城的价值虽然重要,但是却没有办法抵挡明军的大规模攻,而且城内的百姓也不一定会合守军作战,所以耗费宝贵的力量在这里巩固防御是没有任何价值的。最后,他们甚至将原本署在苏尔城的十多门火炮都给运走了。
也许,在很多人看来,陈豫的这个缺表现得并不突,甚至有人认为这不是陈豫的缺。特别是在日本战场上,陈豫的很多次表现都让人觉得他是个很有主见的将领。不过,这却忽略了一。在日本战场上,朱祁钰是很少约束手下的,给了手下将领大量自由发挥的机会。而且,当时陈豫是由陈懋指挥的,参加的都是西战区的作战行动。其实,陈豫这个表现得不算太明显的缺陷。正是他无法步最优秀将领行列的一个本原因。可以说,在朱祁钰时代,如同邓茂,杨天奉,顾成林,胡沱,谢正卿这些最优秀的,或者是在某一方面得最好的将领,都有一个共同的特,那就是他们从来都只把战役计划当作参考,而在实际作战的时候,绝对是首先考虑战场情况的。也就是说,在他们里,战役计划其实只是确定了最终的战役目的,如果能够达到同样的目的,而且所付的代价,所消耗的时间更少的话,那么他们会毫不犹豫的改变计划,采用新的战术安排。
在第三军想两翼扩张的时候,第五军与第二十二军也迅速的完成了突击。两支骑兵队在向奥斯曼军队的纵防区推了五十里,而没有遇到顽抵抗之后,也照战役署,开始向奥斯曼军队的后方穿迂回,完
第三军利用大的炮火撕开了奥斯曼军队的防线之后,步兵向前推了二十里,随后,步兵转向两翼扩大突破,并且压缩奥斯曼军队的防区。而第三军的炮兵队也迅速的跟了上来,虽然重型炮兵团的转移速度很慢,不过也基本上跟得上步兵的推速度。而轻型野战炮团完全可以合骑兵作战,就更能够轻易的跟上步兵的速度了。
当然,不陈豫这次决定延迟攻的判断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他最终都完成了任务。第二天,第二军与第九军的炮兵团赶到了苏尔城外,虽然两个团所带的弹葯并不算充足,不过在数炮击之后,苏尔城的城门打开了,而奥斯曼军队通过投降的方式来结束了这场战斗。而这也是这次战役行动结束的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