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说接就接吧,回来也就是多两碗饭。”
算算时间,今年,我大哥二十岁,他去年中毕业后,在家呆了一年,今年8月征兵时就去报了名,虽然过程经历了一些破折,但在他中老师董老师的帮助下,总算是如愿以偿。好像在八几年是,能上到中毕业,已经是一间很了不起的事了,以至于上一世时,很多年后,他还对他儿我侄嘘,他当年的风采。据说,当然只是据说,他当年唯一的遗憾是我一直不肯喊他“大哥”!不知为什么,我会叫二哥,三哥,四哥,却偏偏跟着老爹老妈一块儿,只叫他“大生”他参军走的那一天,背着行李依依不舍和家里人告别,还不忘教我“妮儿,喊大哥,喊声大哥”可惜,我很不给面,仍脆生生的蹦来“大生”两个字,当时就把他气的转走了,留下无奈的爹妈,幸灾乐祸的其他三个,和迷茫的我。
“没事吧,我看着好好地。不闹人不是更好?你也是,瞎心。”老妈说。“你别说,妮儿这两天懂事多了,还学着自己吃饭呢,长大了吧。指不定过几天,都会给你买烟了哪!”
现在已经是农历九月份,听老妈和老爹的谈话,我家田里麦早已经中上了,这时还没有播机,应该是用的拉犁吧,这两天,老爹还去田里给小麦除了草,也带着大哥和我去谢了董老师。说起董老师,对我来说那真是鼎鼎大名如雷贯耳,记得以后每一年我大哥都会去看望她,可是我从未见过。(也许是见过但不记得了?)如今,我总算是见到真人了。董老师看起来四十多岁,说话时总是带着淡淡的笑,很平易近人,因为我大哥是她的得意门生,连带的对我父母又多了几分亲,虽然话不多,但句句都透着实在,是一个很朴实的人民教师,好像我读书期间从未遇到过这和蔼又负责的老师。
这两天,我并没有见到我爷爷,两位老人说是呆在家里腻了,去市内(家里人习惯称作“城“)我叔叔家改善生活去了。
“大生,你们啥时候走?”老妈问大哥。
“妮儿啊,你啥呢?快来吃饭!”老妈喊。
“就是,大生知心,你别忙了。”老爹说“带恁些东西,别的同志还以为咱大生没见过世面,别让人笑话。”
听到老爹这样说,老妈也就不提这事了。老爹又说:“明天,田里也没啥事,咱俩去城里把爹妈接回来吧,老三两整天上班,俩老人也不好多住。”
老爹和老**对话,永远都是这样简单明了,除了老人就是孩,再就是田里的活,偶尔老妈在抱怨一下我伯母不照顾我爷爷,除此之外,就很少有了。以前,总是很不耐烦听他们说这些家长里短,现在,换一心情来听,到也别有一番滋味。
“哎,他**,你看妮儿咋了?这两天都不咋说话,也不闹人了,今天一上午都呆在屋里没来。”老爹问老妈。
“十五号。”“哦,那我得赶给你收拾东西了。你一去,年里也回不来,冬天衣服也得带上,厚棉被也得带,铺的盖的,脸盆…”“妈,你说的队上都统一发,不让用自己的,带了也没用。”大哥打断老**絮絮叨叨“恐怕衣服得带两,别的就不用了。”
我磨磨蹭蹭从里屋走到堂屋,坐在小板凳上等着吃饭。
我二哥今年十八岁,他人很聪明,但是学习却一塌糊涂,去年才初中毕业,就辍学在家了,我醒来都没有见到他,好像是跟着一个建筑队去市内了几天活,所以我直到今天还没看到他。我三哥十五,今年初二,四哥十三,刚上初一。我们隔村有一所学校,有初中和中,他们现在都在那里上学。不过很奇怪,我记得我以前也是在那读的初中加中,但我们有早晚自习,可是我哥他们现在并没有,也许是后来才加上的吧。
“那就这吧。”
本章已阅读完毕(请击下一章继续阅读!)
听我妈这样说,老爹也就不吭声了。
我听了他们的对话,不由一惊,还是表现的不像两岁多的小孩呀。幸亏老妈是一个听大大咧咧的人,心大,小事上从不在意,老爹虽然细心,却没多少时间照料我,也就没发现我太多的不同,不过,以后我还是要再小心一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