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首页

搜索 繁体

第四章中国的天然边界(1/10)

本站新(短)域名:ddshuwu.com

第四章 中国的天然边界

何谓“国家”?何谓“中国”?

作战之前先要治军。一国的国际政治的起点在本国。所以,孙子说:“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孙子兵法?谋攻》。在chu1理国际关系时,我们首先应该了解自己的国家,先取得50%的胜率。很多时候,了解自己比了解他人更难,也容易chu现偏差。而权力和政治理想为了掩饰自己的本来面目,制造了很多神话和谎言。孔子说:“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论语?子路》。那么,了解自己应该先从“名”开始。“名”经常会掩盖“实”揭示了“名”的真实han义“实”可能就会自动显示chu来。“中国”之名看似简单,却是一个大问题。我们需要弄清楚:“中国”最初的han义是什么?“中国”这个词是如何演化的?“国家”与“中国”有怎么样的关系?

起初“中国”之“国”与今天我们所说的“北国”、“南国”之“国”是一个意思。日本有一个地区叫“中国”与作为国家的“中国”无关,只表明这个地区在日本本州岛上的位置。在宗教中有“佛国”、“天国”之说,其中的“国”当然也不是指“国家”“国”相当于“西天乐土”中的“土”字,表示一片土地。把“中国”翻译为MiddleKingdom(中央王国)是错误的,因为“中国”不涉及政ti。在汉语中“国家”的现代han义chu现很晚,并且笼统而模糊,包han了英语中country、nation、state三个词的内容,即土地、人民、政ti三个方面。在翻译成汉语时,这三个词一般都被译为“国家”其实它们的内涵大不相同。“国家”的意思不明,不知指土地、政ti、人民中的哪一个,或者哪两个,或者全bu,可能在对话中造成纠纷。比如,大陆与台湾是同一个人民、同一片土地,却分属不同的政ti。但是,这个政ti又不同于“一国两制”中的政治制度,它与人民和领土不可分割。现在,一个常见的错误是把人民和土地放在政治权力之下,最好的情况也是以为政治权力可以涵盖人民和土地。这zhong观念是以bu分nang括全ti,混淆了三zhonghan义之间的差别。所以,汉语的“国家”概念还有待进化,而进化须跟随在政治文明的进化之后。

在欧洲历史上,城bang(city-state)、民族国家(nation-state)占了国家形态的最大比重,欧洲本土上的帝国则比较少见,如神圣罗ma帝国。其余帝国是在海外zhi民扩张之后形成的,土地大多不在欧洲。中国有所不同。中国是一个在共同文明之中形成的国家,可以说是一个文明国家(civilization-state)。传统上,这样的国家不注重民族的区别,而更倾向寻求同一文明(中华文明)之中的统一。中国是一个相对独立和封闭的地理单元。中国人注重的是内bu的兼并和统一,不是对外扩张。对于中国,内bu兼并有很大余地,而对外扩张则很难。中国chu现危机时是“内爆”冲击波很少超chu国界。但因为能量不能外xie,对内bu的杀伤力非常大。欧洲人则走chu了他们的世界,开始了地理大发现时代。

总之,中国不是“中央王国”也从来不是一个王国(kingdom)。虽然夏、商、周三代的最高统治者的称号是“王”他们其实高于国王。他们之下的诸侯才是真正的国王。直到19世纪中期“中国”的意思还大致相当于“中土”或“中原”它是一个表示地理方位的词,同时带有qiang烈的文化中心的意味。厘清这一点对中国地缘政治学非常重要。

a?国与家

在早期汉字中“國”写作“或”“或”有三个组成bu分:口(wéi,城)、一(疆界)、戈(武力保卫)。《说文》,许慎。“或”证明中国的国家早期形式是武装城bang,与大水无关。在国之上还有王朝,即天下。“域”字的本意也是bang国,比“或”多加了一个“土”后来,在“或”的外面tao上一个“口”即又一层边界线,这就是一直用到1950年代的“國”字。“國”字的chu现表明城bang的疆界已经扩大,由国向外扩展到野,为此需要建立更大的防御圈。

“bang”与“国”的所指是一样的。“民惟bang本,本固bang宁。”《尚书?五子之歌》。这句话又是人本主义的。“凡诸侯之bangjiao,岁相问也,殷相聘也,世相朝也。”《周礼?秋官司寇?大行人》。大行人是周王的礼宾官。“世”父死子立曰世。以上的“bang”都是“国”的意思。因此,bang与国经常并称,曰bang国。孔子说:“危bang不居,luanbang不入。…bang有dao,贫且贱焉,耻也;bang无dao,富且贵焉,耻也。”《论语?泰伯》。这里的“bang”就是国。能够选择是开放社会的好chu1,不然只能困守在hu口所在地。在一国只有一大邑的时候,邑又可指国。同理“国”又指都城,一国之中最大的邑。《礼记》:“子贡观于蜡。孔子曰:‘赐也乐乎?’对曰:‘一国之人皆若狂,赐未知其乐也。’”《礼记?杂记下》。“蜡”(zhà),蜡祭,岁末的祭祀。农历十二月为腊月。“若狂”饮酒醉甚。孔子不同意子贡的观点。孔子对子贡说:“非尔所知也。张而不弛,文武弗能也。弛而不张,文武弗为也。一张一弛,文武之dao也。”“文武”指周文王和周武王。这句话反映了圣人被掩饰的一面。“一国之人”是全城的人。北宋时,范仲淹说:“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gan极而悲者矣。”《岳yang楼记》,范仲淹(989-1052)。文章zuo于宋仁宗庆历四年(1044)。“去国”就是离开国都,当时是开封。

现代汉语中“国家”是一个复合词,由“国”和“家”两个字组成。在古代“国”与“家”属于不同的政治等级:诸侯的封地谓国,大夫的采地谓家。孔子说:“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论语?季氏》。“有国有家者”指代诸侯和大夫。天子、诸侯、大夫是从上到下的三个封建等级,与之对应的是天下、国、家三个从大到小的地域。国与家是不同的等级,但其并称chu现得很早。公元前710年,晋国大夫师服说:

吾闻国家之立也,本大而末小,是以能固。故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大夫有贰宗,士有隶子弟,庶人、工、商各有分亲,皆有等衰。《左传?桓公二年》。“等衰(cuī)”等级。

“天子建国”即天子把一bu分土地分封给诸侯。天子建的是诸侯之国,不是自己的国,诸侯立的是卿大夫之家,不是自己的家。以土地占有为依据,一般是天下、国、家三个等级。

孟子曰:“人有恒言,皆曰‘天下国家’。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shen。”《孟子?离娄上》。

在孟子看来,天下、国、家之间的界限分明,而三者的gen本或本源都在个人(shen)。如果要追寻中国的个人主义,孟子的这句话可以算作一个起点,比《大学》的“修齐治平”明确得多。这三个等级和《禹贡》的五服共同构成了古代中国的社会秩序。孟子说:

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曰:“何以利吾shen?”上下jiao征利而国危矣。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孟子?梁惠王上》。“征”取也。

其实,在孟子的时候,国与家早已混淆。chun秋后期,一些大夫实际上控制着诸侯国,国成了他们的家。“三家分晋”的就是晋国的三个大夫,他们分别自立为诸侯,而且得到了周王的承认。三家变成了三国。从那以后,诸侯与大夫、国与家的界限逐渐模糊了。在秦统一之后,国与家都消失了,只有一个大一统的帝国。因此,直到近100多年“国家”才又成为常用词。在此期间,常用的是“中国”天下的地理、政治和文化中心。

b?“中国”的由来

至少在周初就已经有了“中国”的概念。1965年,在宝ji贾村chu土了一件青铜qi“何尊”铭文有“则廷告于天,曰余其宅兹中或”“或”即“國”还没有加上外层防御圈(或 囗=國)。古埃及的象形文字把法老的名字放在四角为弧形的“口”(cartouch,近似椭圆)中,与“国”字有类似的组合。“法老”本意是大屋,或gong殿。“中或”即“中國”何尊是目前有关“中国”的最早实wu记载。它的制作时间在周成王五年(约公元前1038年)。铭文中的“宅兹中或”证实了《尚书大传》关于周公营建洛邑的记载。周公摄政共七年:“周公摄政,一年救luan,二年克殷,三年践奄,四年建侯卫,五年营成周,六年制礼作乐,七年致政成王。”“奄”在今天的曲阜以东,盘庚迁殷之前的商朝都邑。成王即位时,参与武庚的叛luan,被周公所灭(践奄)。周公长子伯禽被封于奄,即鲁国的开始。“成周”即洛邑,周的东都。洛邑在中或,位于西周当时的都城镐镐在今陕西西安西南。文王建丰(今陕西西安北),文王从岐迁都到丰。武王修建镐,为辟廱(离gong)。《诗经?大雅?文王有声》:“考卜维王,宅是镐京。”可与“廷告于天,曰余其宅兹中或”比较,两者很类似。镐和洛邑两京的营造时间在同一代人。“考”完成。“卜”用(gui甲)卜居。“维”是。“王”周武王。的东方。中或指殷的统治he心地区中原。铭文显示,那时“中国”已经有了宗教和政治han义。据有中国表示获得统治天下的天命,权力得到正统xing。因此,营建洛邑要“廷告于天”许倬云说:

天命只能降于居住“中国”的王者,这个观念,是中国数千年政治史上争正统的理由。…甚至“中国”一词,在中国文化中有极重要的意义。而其渊源,也当在何尊所代表的周初受命思想。《西周史》,98页。

受命即接受天命。“得中原者得天下”并不仅仅是地缘政治的,也表示获得天意支持以及正统地位。在成王五年之后“中国”chu现的次数很频繁。诗曰:“民亦劳止,汔可小康。惠此中国,以绥四方。”“惠此中国,以为民逑。”“惠此京师,以绥四国。”“惠此中国,俾民忧xie。”“惠此中国,国无有残。”《诗经?大雅?民劳》。“亦”、“止”语助词。“汔”(qì),乞求。“逑”(qiú),聚合。“忧xie”xie除忧怨。“残”残害。这5个句子chu自同一首诗。全诗共有5段,每一段中“京师”或“中国”在同一个位置chu现,都是指“王畿”与“四方”、“四国”对应。四方或四国就是四方诸侯。又有一首诗写到:“女炰烋于中国,敛怨以为德。”“内奰于中国,覃及鬼方。”《诗经?大雅?dang》。“炰烋”音、意皆同咆哮。“怨”可恶之人。“奰”(bì),怒。“覃”(tán),延展。这里把“中国”与“鬼方”并列。这两首诗都作于周厉王(约前877-前841在位)时期。不久,《诗经》又有一首诗:“四方既平,王国庶定。”“矢其文德,恰此四国。”《诗经?大雅?江汉》。该诗叙述周宣王(前827-前781在位)命令召虎征讨淮夷的事。宣王为厉王之子。“王国”即中国,仍与四方、四国对应。

这时的“中国”的范围是有限的,专指京畿一带,东周时以洛yang为中心。chun秋时,晋国不在“中国”《chun秋?僖公二十八年》:“卫元咺自晋复归于卫。”《榖梁传》:“自晋,晋有奉焉尔。复者,复中国也。”《左传?桓公二年》:“今晋,甸侯也。”《国语?周语上》:“夫先王之制,bang内甸服。”《礼记?王制》:“千里之内曰甸。”可见当时的“中国”范围还不足千里。

孟子说,舜是东夷之人,文王是西夷之人,相距千里。他们“得志行乎中国,若合符节。先圣后圣,其揆一也”《孟子?离娄下》。“揆”法度。在孟子的时候,舜和周文王还都不是中国人。他们得志后把统治中心设在中国。在唐朝时,中国仍是一个地理名词,但范围有所扩大。张九龄对唐玄宗说:“臣岭海孤残,不如仙客生于中华。”《资治通鉴》开元二十四年。《资治通鉴》的唐朝bu分大量使用“中国”是地理名词。“中华”则是qiang调中国的文化中心地位。九龄是韶州(今广东韶关)人。niu仙客是泾州(今甘肃泾川)人,离关中平原不远。九龄当然不是自外于大唐的天下,而是说他自幼没有受到中原文化熏陶。不过,他大概在想着《孟子》中舜和文王的典故。

c?天下与海内

在新石qi时代晚期,

本章尚未读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更新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