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首页

搜索 繁体

叶辛:我写《孽债Ⅱ》(1/2)

本站新(短)域名:ddshuwu.com

叶辛:我写《孽债Ⅱ》

记得,我青年时代写作的长篇小说《蹉跎岁月》引起轰动的时候,不少读者问起我,小说里的几位主人翁,后来怎么样了?特别是那些曾经下过乡,后来几经坎坷终于回归到都市里来的上山下乡知识青年,都对我说,我们回归的经历,我们初回到都市挣扎生存的经历,我们迟到的婚姻和家ting,都有很多jing1彩的故事,你仍可以写一写。那个年tou,刚刚允许和鼓励一bu分人自己创业,干个tihu。一些没及时找到工作、求得安定的知青,就下海干起了个tihu,有的人甚至很快尝到了甜tou。他们也对我说,你写啊,写写我们回到城市经商的酸甜苦辣,也是很有意思的。

我知dao那确实是很有意思的题材,但我没像他们所说的那样,接着写《蹉跎岁月》的续集。最主要的原因是,蹉跎岁月中的一代人,没有续下去的“题材”或者更准确地说,他们回归都市以后的生活还刚刚开始。就如同我们当年,初初下乡那几年,也是激情澎湃,也有很多故事,却产生不了作品一样。

可能是由于这zhong心理吧,当长篇小说《孽债》随着改编成电视连续剧又一次轰动全国的时候,上至担任各级领导的干bu,下至里弄里的老tou、老太太、老妈妈,碰到我都说,你应该趁热打铁,把《孽债》的续集写下去,一定会受huan迎。我们都盼望着。

面对一张张充满期待的笑脸,面对一双双真挚的yan睛,除了笑,我一时答不chu话来。为什么呢?原因也是相同的,《孽债》里的五个孩子,或者说这五个孩子代表的知识青年下一代,他们刚刚经历了大起大落的生活,突然之间,又要表现他们长大了的生活,这样的反差似乎是太大了。

实事求是地说,一些chu版社、杂志社的编辑,一些影视公司的编导、制片人,一些曾经当过知青的企业老总,都曾找到我的办公室来。有的极力怂恿我尽快写chu《孽债》的续集;有的gen据读过和看过《孽债》的gan受,还写chu了续集应该表现的主题思想、人wu脉络,故事该往哪里发展,要写几对恋爱;更有甚者,连续剧的故事梗概和电视剧每一集的大纲都拉chu来了;当然,还有热心的企业家多次表示,只要一有续集,我们立刻投资拍摄。等等。

我一直没有写。不过,我始终怀着nong1郁的兴趣,关注着知识青年下一代的生活。

他们在想些什么,他们在追求些什么,他们如今的生活现状,和我们年轻的时候,有些什么不同?理想有什么不同?对待人生、对待世界有什么不同?

有一次,我应邀和浙江大学的一些文科研究生座谈,一位小伙子站起来对我说:“叶老师,我就是孽债的产wu。我的妈妈是城里的下放知青,而我的父亲是当地人。但是大返城时,妈妈没有离开农村回上海去。我们一家人现在生活得很幸福。你也应该写写像我们这样的家ting。”

上海的杂志曾经报dao过一个引人瞩目的案子。一个远在新疆的知青子女,an政策可以回上海报进hu口。由于经济的原因,她没有及时到上海来办理手续。几年以后,当她总算可以承担到上海的费用,回到上海来办理入hu手续时,她发现,已经另外有一个人用她的名字报进了hu口,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上海人,而且至今仍使用着她的名字在工作。于是引发了一场不大不小的官司。

还有一回,一个在某大型超市担任播音员的年轻女子走进我作家协会的办公室。她说她是一个知青子女,一个“孽债”她现在和自己的丈夫都在上海打工,租了一间房子,还有一个孩子,日子过得还可以。不过她不知dao自己的父亲是谁,也不知dao母亲是谁,只知dao她的母亲曾经是一个知青,爱上了一个当时有工作的男人,但那个男人是有家的。当她的母亲有了她以后,那个男人消失了。母亲在农村里生下了她,把她托付给了一家农民,说是进城去找男人,去找孩子的父亲。从此以后,母亲也一去不复返了。她就是在那hu农民家ting里长大。当她中学快毕业的时候,村里人把她chu生的真相告诉了她。于是她的世界崩溃了,她再也读不进书,再不想在偏僻的小村庄里生活下去,她借口要进城去寻找父母,踏上了进城打工的路,辗转了几个省会城市,才来到了上海。她洗过碗,当过服务员,干过清洁工、营业员、接线员,最终在超市里当上了广播员。她今天的丈夫也是一位知青子女,她和丈夫还有孩子生活在一起。不过这孩子不是她生的,而是丈夫和另一个打工女子生的。那个打工女子也像她的母亲当年一样,失踪了…

我瞠目结she2地瞪着这个还很年轻,说着一口标准普

本章尚未读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更新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