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首页

搜索 繁体

第三十九章chun季攻势(3/3)

及应付突发的自然灾害所导致的粮减产。照战前国政府公布的统计数据,在21年的时候,国人均年消耗粮大概是450公斤。这基本上与唐帝国相当,而同期世界平均人均粮年消耗量大概是325公斤。照这一情况,325公斤是国在平时的最低粮保障基础。

战时情况就完全不一样了,在全面战争后,任何一个国家都会用给制取代市场制,即粮由政府统一征收,然后再给标准发放给每一个人。22年,唐帝国的人均给粮为420公斤,23年为390公斤,24年粮丰收,提到了440公斤,25年要支援德国减少到了420公斤,26年再次减少到了390公斤,27年德国与波斯的粮产量增加,提到了420公斤,28年粮丰收,再次提到了450公斤,基本上恢复到了战前平。可以说,充足的粮供应是唐帝国能够在战争期间保持国内长期稳定的一个极为关键的因素。

国的情况则没有这么好了。24年,国人均粮消耗量是455公斤,到25年的时候人均给420公斤,26年密西西比河现洪灾,加上需要向大量盟国提供粮,骤然减少到了375公斤,27年近一步降低到了350公斤,28年则降低到了330公斤,这已经接近了极限供应量。照当照帝国情报门的估计,如果国在29年的粮人均供应量降低到了390公斤以下的话,那么国就将爆发严重的饥荒。而28年的供应量已经非常接近爆发饥荒的红警戒线了。

也正是如此,当时薛希岳才会批准手下的幕僚人员去相关的调查与评估工作。到28年底,大分的评估工作已经完成了,而且薛希岳也拿到了几份内容详细的报告。在他拿到的第一份报告中就着重调了国的粮结构,以及在粮生产方面的地域不平衡

当时,唐帝国能够保证粮产量的一个主要因素是唐帝国的粮结构是相对均衡的,其中小麦与稻的产量各占了四成左右,土豆,玉米等农作的产量也不低。相反,国的粮结构则比较单一,其中小麦就占到了七成,土豆与玉米占了两成五,而稻的产量还不到半成。

这也是因为西方人的饮结构与东方人不一样,而在主要的农作中,小麦的单位产量是最低的,稻的单位产量要得多,虽然玉米,土豆的单位产量比稻还要,但是当时这两农作还没有成为主要的。也就是说,如果29年国的小麦产量骤然降低的话,那么国就将闹饥荒了!

同样的,国在粮生产的地域结构问题上也很严重。国最主要的产粮区就是东南,以及密西西比河域的平原地区。这与国的自然环境有很大的关系。国东北与五大湖地区的气温偏低,而且平原分布狭窄,适合发展大规模机械化农业的场地有限。而国中西地区又以沙漠,戈为主,缺少资源,也难以发展农业,西沿海地区适合发展农业的地区面积狭小,不可能承担起主要的农业生产工作。因此,就只有东南与密西西比河域适合发展农业。实际上,在历史上,东南地区,以及密西西比河域就一直是国最主要的粮产区。而这两个地区又正好全位与帝国战略航空兵的绝对打击范围之内!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更新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