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战术系不完善的时候,只能够通过实战逐步总结。逐步改。实际上,只有在经过了残酷实战考验之后,新的战术才会得到真正的完善,并且成为有效的战术。
郝东觉立即组织人员再次行总结,而最后得的结论是,要解决指挥上的问题,就必须要有更好的电台,以及更效率的通信手段。这属于技术方面的问题,郝东觉没有办法解决。最多把实际情况反映回去,让后方地工程师等技术人员去想办法。而他能的,就只是通过调整作战队的编制来提作战能力。
了好几天的时间,郝东觉拿了一份新的战术编制方案,这次,他将战术轰炸机,战斗机,侦察机,以及属于陆航的电战机全到了一起,编成了一个以前本就不存在的战术作战队。
一个基本的战术作战单位仍然是中队,在一个中队里,拥有一个战斗机小队,备8到12架战斗机,两个战术轰炸机小队,各备8到12架轰炸机,一个电战小队,备1架电战机与2到4架侦察机。
一个中队是一个最基本的独立作战单位,其中电战小队的任务是探测敌人的炮阵地,负责外围警戒,同时还要负责引导与指挥作战飞机行战斗。战斗机小队的任务是对付敌升空的战斗机,同时全力压制敌机场上的战斗机,这样就需要为战斗机备一些不会对战斗机空战能力有太大影响的对地打击武,比如火箭弹。轰炸机小队的攻击的主要力量,其任务是轰炸机场,摧毁停在机场上的敌机,如果有必要,还得负责压制敌炮阵地,为后面的战机打开通。
在作战中,电战小队一般首先在机群的最后面,到达作战空域后,电战机将位于机群的中央,侦察机在四周。因为受到当时技术条件的限制,只能由侦察机引导其他战机作战,电战机也只能与侦察机行联系,因此侦察机是整个作战链条中最重要的环节。据情况的不同,在战区前,战斗机,或者是轰炸机在前方开路。一般情况下,由战斗机首先,确保制空权,轰炸机的时间只晚2到5分钟。如果航线必须要经过敌人的炮阵地,那就得由轰炸机首先摧毁敌炮阵地,然后再让战斗机前。
很明显,这战术是比较复杂的,其中最大的问题仍然是当时的技术很差,所以战术的灵活受到了严重的限制。而为了让飞行员之间的合更为有效,在郝东觉组建的第一批四个中队里,几乎都是最优秀的飞行员,而且郝东觉还召集这些飞行员,对其详细的介绍了新战术的实施与执行方法。另外,在四个中队中,负责领队的不再是战斗机或者是轰炸机飞行员,而是侦察机的飞行员。也就是说,由侦察机的飞行员负责指挥其他作战飞机行动,这也算得上是航空兵指挥制上的一个重大变化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