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上安装类似的设备,用来在远距离上探测敌人的雷达。不是战舰上的雷达,还是地面的雷达。
比起用金属铂条扰雷达而言,要
确探测
敌雷达地位置,在技术就要困难得多了。而探测的原理也相当简单。雷达本
就像是一支手电筒一样,发
的电磁波在某个方向上最为集中,就如同手电筒发
的光线一样,而雷达本
就是“光源”因此只要有可以测向的电碰波接收装置,就能够探测
电磁波信号的方向。而结合两个探测装置,利用三角法,就可以计算
电磁波发
源的位置了。
这只是纯理论上的办法,而实际作起来肯定要麻烦得多。首先是探测装置的测向
确度要足够的
,这个还是小问题。最关键的是,两
探测
之间要有足够的距离。这与用来截获敌电台发
的电磁波信号的装置一样,而当时为了提
探测
度,往往会利用多
监听电台探测到的电碰波信号
行计算,而且每
电台之间的距离少则数公里,多则数百公里。以当时的技术,别说在飞机上安装两
探测装置,就算是在同一艘战舰上安装两
装置,也难以保证探测的
度。
工程师的创造在这个时候得到了极大的发挥,解决问题的办法就是在飞机后面拖一
长达数百米,甚至上千米的绳索,在上面固定数个,甚至数十个小型探测
,然后在飞机的前端安装另外一
确度更
的探测
,然后利用后面小型探测
探测到的综合结果,以及前方探测
探测到的结果,就能够大致计算
电磁波发
源的大概方位了。
27年初的时候,陆航首先改装了两架这样的电侦察机,并且
行了测试,在测试中发现了很多的问题,随后就又工程师
行解决。比如因为绳索在空中漂浮的时候极为不稳定,工程师就在探测
上加了一个
平方位陀螺仪,并且与电
信号反馈
并联,从而测量
在接收到电磁波信号时探测
的准确状态。
经过了大半年的测试与反复的改,到27年底,第一架
有实用能力的电
侦察机正式
付陆军航空兵。这是一架由“狼鸠”改造的电
侦察机,通过多次测试,最终证明该侦察机能够对左右两侧100公里范围内的雷达
行定位,而定位
度在2度以内,也就是在100公里的距离上,误差大概在5公里范围之内。比起后来的电
侦察机,这个
度确实是差得让人无法忍受,可是在当时的条件下,这已经算是非常不错的了。
到28年初的时候,陆航已经接收了30多架电侦察机,罗云冲为此成立了一个单独的电
侦察机大队,并且直接隶属于陆航司令
。当时这是一支绝密
队,外界知
该
队存在的人不会超过50个,而且飞行员都是秘密调集的,在到达该
队之前,飞行员甚至不知
他们要去
什么。